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《安徽省城市街区整治提升导则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导则》),通过城市街区的有效整治,实现城市环境与秩序进一步改善,城市功能与品质进一步提升,城市形象与魅力进一步彰显。
城市街区整治提升内容包含街区环境、街区设施及街区立面三大类,涵盖道路沿线、环境卫生、街区绿化、施工工地、老旧小区、排水设施、照明设施、环卫设施、交通设施、服务设施、建筑立面、附属设施、建筑屋顶等内容。
《导则》提出,按照整洁有序、宜居舒适、特色魅力三级目标,分类分区有序推进整治工作。其中,整洁有序为起点,重在街区市容管理层面“去杂去乱”;宜居舒适是在整洁有序目标上的提升,重在街区人居环境层面“品质提升”;特色魅力是在宜居舒适目标上的进一步提升,重在街区风貌特色层面“品位升级”。
《导则》还专门汇总整理“负面清单”,切实保障整治提升工作贴近人民群众,防止生搬硬套、大拆大建,杜绝政绩工程、形象工程。
公共厕所24小时开放
《导则》要求,公共厕所设计和建设应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,防止超标准建设,不得盲目贪大图洋,不得脱离实际需求片面追求豪华。其中,第三卫生间内多功能台、儿童安全座椅等应设专用标志,规范公共厕所标识标牌的设置,且无障碍厕所应设在首层。
积极实施城镇公共厕所提升行动,城镇公共厕所达到每平方公里3至5座,中心城区形成“10分钟如厕圈”。同时,提高女性厕位比例,人流集中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不小于2:1,且实行公共厕所全天24小时开放。此外,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,及时录入和更新“公厕云平台”数据,方便群众就近、快速寻找公厕。
打造便民“十五分钟生活圈”
《导则》还提出,以社区为中心,步行15分钟范围内,完善基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、商业服务设施、市政公用设施、交通场站及社区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,着力打造一批便利群众生活的“十五分钟生活圈”。
同时,鼓励通过对既有建筑和场地的改造升级与功能置换,进一步完善“十五分钟生活圈”中的服务设施设置。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,打造“互联网” “十五分钟生活圈”模式,推行智慧街区、社区建设。
建筑立面突出地域特色
《导则》提出,对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外墙部位进行整治提升,保持街区建筑的原生性和特色性。建筑外墙材料的选择应基于其所处的街区特色。鼓励建筑适当选用本地特色材质,突出地域特色。
综合考虑城市环境、建(构)筑物所在街区的景观特征、街区主体功能和建筑物使用功能等因素进行色彩控制。对少量色彩不协调的建筑可进行色彩更换,避免建筑过于突兀。禁止对大片街区建筑同时进行色彩变更;对大多数色彩较协调的建筑,应保持现状,或通过局部色彩点缀提升立面效果。对少量色彩不协调的建筑可进行色彩更换,避免建筑过于突兀。禁止对大片街区建筑同时进行色彩变更。
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
在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方面,《导则》要求配套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,按照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餐厨垃圾、其他垃圾进行分类,实行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理,落实有害垃圾单独投放、餐厨垃圾分开收集的要求,鼓励采用积分奖励方式,推进可回收垃圾的有效回收与利用。
安徽同时要求,楼房垃圾管道的底层垃圾间应取消。居民的生活垃圾应每日清除,无堆积;单位的生活垃圾应按时清除,无积压,不腐烂发臭;废旧家具、家用电器等较大垃圾应按指定地点存放,定期清除。